和AI对话不被忽悠?四个提问技巧+避坑指南全解析

天助牛发布时间:2025-03-12 11:33:32

现在AI回答问题有时候就跟瞎扯似的,满嘴跑火车。那咱怎么追问,才能让它好好为咱们服务呢?

又怎么在一堆乱糟糟的信息里,找出真正有用的东西?我跟你讲,只要学会4个知识点,保准你用AI不迷路。

第一点,咱来说说专家的作用。面对专家的观点,可不能稀里糊涂就信了,得小心谨慎。

但这可不是说专家就不重要了,也别走到另一个极端,去看不起专家。

你想啊,要是不靠着那些比咱们懂得多的人,咱干啥不得处处碰壁呀。关键就在于,咱得重视专家意见,可不能光听一个人的,得参考不同领域专家和学者的看法,一边听一边自己琢磨琢磨,评估评估。

专家的观点是用来帮咱们形成自己的答案的,可不是让咱们不加思考就直接照搬。

第二点,讲讲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。你光听名字就能大概明白,海绵式思维就跟海绵吸水一样,来啥信息都一股脑全吸收。

这好处也挺明显的,接触的信息多了,你就能感受到这世界有多复杂多样,而且这种方式不费脑子,别人都把资料整理好了,你直接接收就行。

但它有个大毛病,你吸收的这些内容里,哪些可信,哪些该扔,海绵式思维可帮不了你筛选,时间长了,看啥信啥,特别容易被带偏。

再看看淘金式思维,就主动多了。它要求咱们获取信息的时候得挑挑拣拣,得知道啥该吸收,啥该忽略。

这就意味着咱们不能光被动接受,得带着问题去看,不停地思考、提问,甚至跟作者的观点较较劲。

就算作者不在跟前,你心里也得琢磨:“他为啥这么说?他这观点有啥证据?”只有经过客观评估,咱才能有自己的判断,不至于别人说啥你就信啥。

第三点,聊聊思维误区。咱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认知偏见影响。比如说“晕轮效应”,简单讲就是,咱们会因为一个人身上的某个特点,就对他形成个整体印象,还不自觉地给他美化。

这在电视剧里常见吧,班里出了坏事,班主任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坐在最后一排的学渣,而不是戴着眼镜的学霸。这人成绩好不好,跟他去不去网吧、扶不扶老奶奶过马路,压根没啥关系。

还有“信念固着”,这个更好理解。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,时间长了,就容易对自己的认知太自信,觉得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,别人跟自己意见不一样,就觉得人家有偏见。

其实早在1620年,科学家弗朗西斯·培根就说过:“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,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,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。

我们抵制住了诱惑,没有死心塌地去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。这种思想转变应该被视为一种罕见的力量。”

第四点,讲讲藏在逻辑里的谬误。“谬误”,就是论证里的一些误导手段,作者可能会用这些手段让你接受他的观点,而不是真的在好好讲道理。

比如说“人身攻击型谬误”,本来讨论的是事情本身,结果有人就开始攻击提出观点的人。

书里打了个比方,就像有些人不去讨论“信”的内容,而是去攻击“送信的人”。举个常见例子,有人说“那个会议上的分享很无聊”,马上就有人反驳:“你当然会这么说,人家又没邀请你上台发言,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。”

但这逻辑不对啊,会议分享无聊不无聊,跟评价的人有没有被邀请发言没啥关系。

还有“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”,表现就是:“某个方案不够完美,那就不能支持。”这很好懂吧,咱们试用过不少AI产品,AI幻觉问题比去年已经改善很多了,可还是有人说:“这个幻觉太严重了,等完全解决了再用吧。”

但现实是,没人能一下子做出完美方案。要是非得等“完美”,那可能永远都动不了,最后连进步的机会都错过了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学会看清逻辑背后的谬误,能让咱们少踩坑,也不至于天天被各种新闻搞得焦虑得不行。

以后用AI的时候,多想想这几点,保准没问题!

Copyright © 2007-2023 东莞市天助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9100658号